著名文学评论家刘再复说:“如果我们评一个一千年以来的文学冠军,毫无疑问是莎士比亚。”而让莎士比亚在中国家喻户晓的便是中国翻译家朱生豪。他的译文被称为“莎剧中译的最好译文,迄今尚无出其右者”,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首任会长曹禺称赞朱生豪译莎“功绩奇绝”。5月7日,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教授王彤、范长江新闻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师王帅龙、原范长江新闻学院09级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学生周婷、原文学院1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李靓在朱生豪之子,朱生豪故居管理所的名誉所长朱尚刚的带领下参观了位于浙江嘉兴市的朱生豪故居,并在之后前往朱生豪、宋清如墓地祭拜。
莎学东渐,他是朴实无华的译莎奇才
朱生豪故居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是砖木结构的两层楼,坐东朝西,由东西的前后院、五间楼屋、两间偏屋和小偏方组成。这里是近代莎士比亚戏剧翻译家、诗人朱生豪在嘉兴的故居,朱生豪在此度过童年与少年时光。据朱尚刚介绍,故居门口门楣上题写的“朱生豪故居”五个字是原中国莎士比亚学会会长方平亲笔所书。
故居一楼陈列着朱生豪和宋清如的生平故事和图片,透过玻璃可以看到展柜内朱生豪书信、手迹的复制品。仔细辨识字体可以看到这些文字:“比起梁实秋来,我的译文是要漂亮得多的。”
走过仅能容两人并排的楼梯,就是二楼复原朱生豪、宋清如一家当年生活状态的三个房间。走进中间的房间,朱尚刚先生指着靠近窗户的一张几乎看不出原来漆色的木桌说:“这是父亲当年翻译莎剧用过的书桌。”也是在这张书桌上,朱生豪翻译了31个莎士比亚剧本。在日本侵华战争期间,译稿两度被毁,三次从头开始。“父亲首先是一位伟大的翻译家,而不是最会说情话的人。”朱尚刚说。
以笔为枪,他是针砭时弊的新闻战士
相比于莎士比亚戏剧的翻译,朱生豪在上海“孤岛”时期在中美日报社的工作并不为人所熟知。朱生豪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翻译家、诗人,也是一位具有革命精神的时政评论家。在1929年9月,朱生豪开始供职《中美日报》,为该报“小言”专栏撰写抗日及反法西斯言论。从1939年10月11日的第一篇,到1941年12月8日日军冲进租界,封闭报社为止,朱生豪共撰写了706天的1081篇“小言”,近40万字。曾任上海《中美日报》副刊主编, 著名编辑家、作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范泉曾评论朱生豪的“小言”时说:“都是他阅读当天新闻写下的即兴抒怀,他关注我国抗战战况,以他的视角看当时国际形势及“孤岛”时期抗日反汪的上海人民的英雄气概,形式多样,笔锋犀利,讽刺与揶揄兼备,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的时政散文创作。“
朱尚刚指着展厅中朱生豪的发表在“小言”上的《雅典颂》告诉参观的师生们,这是现存的朱生豪诗作中中最后一首是发表在《中美日报》“小言”专栏上的诗,这首诗描写了英勇的雅典人民倾城而出,含泪送别迫于战争形势而撤退的英军的悲壮情景。朱尚刚说希望人们不仅了解朱生豪文字中“柔情”的一面,也能了解其“豪放”的一面。
通过此次参观学习,同学们感触颇深,为朱生豪先生对翻译莎剧所作出的伟大贡献,以及与法西斯侵略者搏斗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敬佩,“这次参观拜访让我看见了一个更完整的朱生豪,他不仅是一位翻译家,更是一位新闻人”。周婷说到。
参观期间,王帅龙老师表演了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麦克白》中的片段,朱尚刚观看了由文学院学生制作的“内江师范学院莎士比亚戏剧台词朗诵会纪念册”,得到了朱尚刚的高度评价,他说:“你们在为中西优秀文化传承方面做着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图/文: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