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上午,为了了解彝族的丧葬文化,队员们冒着小雨去采访当地一位去世的彝族同胞家属,到了现场被告知并没有举行彝族葬礼,于是记者采访了当地的两个汉族人和一个彝族同胞,对彝族的丧葬文化作了一定的了解。
据了解,他们最传统的丧葬仪式是火葬,火葬之前会请“毕摩”为死者念经追悼,火葬时是直接将死者放在柴堆上,必要时浇上汽油,烧尽后不用埋葬。
7月14日上午,由于下着雨,队员们讨论了下午的采访问题,整理出了第二天的调查问卷。下午,去采访了一位当地的彝语老师,向老师了解了关于当地学校彝语的教学情况以及彝族的服装、节日等传统风俗文化。
据李祥老师介绍,学校分为彝族班和汉族班,只有彝族班才会教彝语,学生可自愿选择分班,彝族班的彝语教材结构及内容与汉语教材基本相同,只有语言不同。彝语教材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汉语翻译的、彝族作家写的记叙文散文和古诗文。
彝语和汉语一样,有819个常用字,“很多学生学习彝语就像学英语一样,很容易忘,几天不复习就忘记了。”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李老师这样说道。由于彝语的实用性不强,周围很多人都说的汉语,越来越多的彝族人完全不会说彝语,对彝语也不是很重视。
彝族的传统节日除了最常见的火把节和彝族年以外,值得一说的就是彝族姑娘的成人礼。成人礼是彝族姑娘到了17岁以后,找“毕摩”挑一个好日子,一般是由自己的母亲主持,在家用小猪或者鸡祭祀,祭祀完后换上自己的彝族衣服,衣服一般穿一会儿就可以,寓意是17岁以后就不是自家的人了,相当于嫁出去一样。
队员们在讨论采访问题
车上的彝族老人
队员们采访老师时的合照
队员正在拟写采访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