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来正是读书天,前辈好书络绎来 ——范长江新闻学院近日喜获一批范长江新闻奖获奖者赠书
来源:范长江新闻学院   作者:编辑:宋秋莹   点击数:   日期:2022-03-15   字体:【

今年,我院将搬迁至内江师范学院高桥校区。为了营造更好的范长江特色文化,我院计划将在新校区学院图书资料室打造一个范长江新闻奖获奖者作品专柜,供师生学习。范长江长子范苏苏先生在了解到此事后,热心为我院征集到一大批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作品。在这美丽的春日里,这批包含情义的图书陆续从全国各地寄到了我们学院。


南振中先生是1991年首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奖者。他赠予我院《南振中文集》《学习点亮人生》《大学该怎么读——给大学生的75封回信》。南振中先生1942年5月10日出生于河南省灵宝县,1964年7月毕业于郑州大学中文系1984年11月被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授予“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1986年1月担任新华社总编辑室总编辑;1993年4月担任新华社副社长兼总编辑室总编辑;2000年6月至2007年8月担任新华社总编辑

南振中先生的《大学该怎么读——给大学生的75封回信》是他专门针对大学生读书问题进行的系统调研。他向上百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发放调查问卷,并给每个学生回了信,部分精选的回信被集结成书。这本书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指明了方向。

 


范春歌老师是1998第三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奖者。她是《武汉晚报》高级记者,曾荣获全国首届百佳新闻工作者、中央宣传部“全国四个一批”新闻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在中国传媒界以独身远行采访著称。

范春歌老师赠予我院《追寻郑和下西洋——被遗忘的航行》、《儿行千里——沿着长江上高原》。28年的记者生涯,一路风雨兼程,在西部沙漠,在雪域高原,在南极长城站,在郑和下西洋的海浪的步履中,她一直都在路上。在路上,有美不胜收的风景,有难以言表的快乐和感动。《中国记者》曾专文评价:“读她的作品油然想起范长江的《中国西北角》、萧乾的《人生采访》、斯诺的《西行漫记》等。”


王喜民老师是2006年第七届长江新闻奖获奖者。王喜民老师先后任河北人民广播电视台高级编辑、副台长11件作品获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和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被中宣部选调到全国高校和新闻单位巡回讲演,曾受到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他是河北省劳动模范、河北省十佳党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绿化奖章获得者和全国首届百佳新闻工作者。2021年,王喜民老师曾经为我院学子做过“讲述长征 学习党史——谈谈《重走长征路》”的讲座。

王喜民老师赠予我院的《去欧洲》用他精彩的笔墨记述了欧洲各国的地理地貌、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再现了一个经济发达、文化多元的社会,展示了一幅幅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那独一无二的巨人堤、摩赫悬崖、爱情隧道、五彩极光;那独具魅力的埃菲尔铁塔、克里姆林宫、巴黎圣母院、比萨铁塔等,带领读者走进一个既传统,又现代,缤纷多彩的欧洲。


刘枫老师也是2006年第七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奖者。她毕业于湖北大学中文系,新疆日报社高级记者、首席记者、“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全国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新疆十佳新闻工作者”。刘枫老师赠予我院《碰响生活之弦——刘枫新闻作品选》、《十八洞村脱贫记》、《克拉玛依正年轻》

其中的《克拉玛依正年轻》为纪念2008年故乡克拉玛依50周年华诞而作。全书分为“黑油山的记忆”、“圣地与圣徒”、“缕刻的光影”和“生命的原色”四章,其中包括自己人生旅途中采访的部分父辈克拉玛依人物事迹及自己的点点滴滴成长心路,重点讲述了以父辈为代表的第一代克拉玛依人在开发克拉玛依中表现出来的“刚强、柔情、开朗、超然”的“克拉玛依个性”,这是一种让人得以洗礼获重生的珍贵个性。

在上学期末,我院还收到已故第七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奖者刘少华老师的赠书。这些赠书表达了新闻前辈们对我院学子的殷切期盼。范长江获奖者作品专柜的建立将为我院师生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平台,进步的阶梯。希望我院学子能够从所赠书中得到启迪与力量,更好地继承各位老师践行四力,扎根群众的范长江精神。我院学子也定以这些老师为榜样,牢记范长江精神,在学习与工作中更加努力,深入实践范长江精神,不负韶华,不负厚望!

图、文/佘玉梅 审核/陈丹

Copyright (C) 范长江新闻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四川省内江市东桐路 电话:0832-2349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