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席卷全国,万众抗疫,警醒着深居家中的众人,阻断了多少人回家的路;胁迫着人与人之间保持距离,又在前线聚拢了多少战士!今年春节,没有新年的走亲访友,没有寒假的放松游玩,时刻牵动着华夏儿女内心的,是荆楚大地的安危和每个抗疫前线的英雄。
隔离疫情但不隔离爱,范长江新闻学院党总支在疫情发生后第一时间组织教师和学生,开展“长江之声”系列活动,或制作音视频,或创作文学作品,或原创抗疫歌曲,或担当志愿者,充分发挥学院专业优势与师生个人才华为抗疫助力。“长江之声”系列活动弘扬了抗疫中的正能量,为武汉加油,为抗疫事迹高歌。
“长江之声”系列活动在范长江新闻学院的师生中广泛开展。刚开始,个别学生以创作诗歌方式抒发了对奋战一线“白衣天使”的敬仰之情,随后,越来越多的长江学子看着身边同学和老师为抗疫做出的努力,受到激励并参与活动,积极开展创作。截至目前,“长江之声”已收集到20多份作品,包括集体创作和个人投稿,形式多样,制作精良。
学院教师王帅龙自创诗歌《如果明天》,用轻柔的语言描绘想象中疫情过后的场景,愿望虽平凡,但却极其打动人心。“如果,明天能摘下口罩,我想去中文楼看看,(读书时)同学抱怨过很多次,窗子破、凳子响、风扇旧,可老师说,这里可以读书,读书的地方都不怎么繁华……”熟悉的地方,简单的愿望,却如此令人向往。除此之外,王帅龙老师还朗诵了文学院戴前伦老师所著的《抗击“新冠”之疫赋》,文字铿锵有力,声音直抵人心。
18级5班的赵玉琳,19级4班的胡雪纯、苗倩、夏雨,他们积极参与到疫情防控志愿者的队伍中,走出家门,穿上志愿服,无畏风险伫立在大街小巷、社区村口,并将自己的行动和感悟写成文字,制作出vlog。17级4班的郭龙、18级5班的陈瑷和19级4班的陈梦霞,也以视频或MV的方式表达了对武汉前线的关心和对疫情赶快过去的期盼。
即使无法走出家门,长江学子这个集体依然能够用文字、用声音助力前方。学院内各个班级都制作了朗诵音频发布在“长江之声”活动平台上,“武汉,我们静静等你归来”、“武汉,你要好好的!”、“武汉,我在最近的地方思念你”,字字句句声声入耳。此外,更有内江日报社的记者王斌、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李华等社会力量加入到“长江之声”活动中,共同用文字和图片记录抗疫,用声音与情感驰援武汉。
岂曰无衣?华夏儿女同裳。作为长江学子,范长江新闻学院师生努力向长江先生“在国家危难时刻,新闻人当为国为民发声“的精神靠拢,这无疑是对长江精神最好的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