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0日14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高级记者向思宇莅临我校,在中文楼102教室为范长江新闻学院17级广电学生开展了题为“废墟上的小太阳”的纪念汶川地震十周年的专题讲座,同学们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向老师是当年汶川大地震的亲历者之一,十年前,他作为记者,在山河破碎中与灾区人民共度苦难;十年后,废墟已成遗迹,新的城镇在涅槃重生,人们再次挂起了全家福,向老师仍在坚持着震后故事的采访与报道。十年间,他曾12次前往汶川,笔耕不辍,写下了《筑巢》、《废墟上的小太阳》等关于灾后重建的报告文学类书籍。
此次讲座,向老师主要向大家介绍的是震后少儿的故事。在北川图书馆,向老师采访了震后妈妈周丽芬以及她的震后宝宝。这是一个热爱绘画的孩子,但他拒绝了妈妈给他报的绘画兴趣班,原因是怕花钱。震后妈妈闻瑛的孩子虽不是亲生的,但却给了她希望。这个孩子犹如春花般绚丽,冬阳般温暖。在四川什邡流传着108个“罗汉娃”的神话。地震后,什邡罗汉寺住持敞开佛门净地,打破宗教禁忌,让禅房变成产房,于是108个地震宝宝陆续在这里诞生……这些孩子们就是废墟上的小太阳,给灾区带来了光明与希望。
向老师分享完了自己在灾区的亲历后,与同学们进行了互动,耐心解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当被问到是如何做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采访报道汶川震后重建时,他说明确目标很重要,同时与悲痛者共悲痛,同喜悦者共喜悦给了他很大的感触与力量。还有同学提到了自己汶川行的想法,咨询向老师角度选取的问题,向老师说他们应该确定好选题,以行走者的姿态去挖掘真相。
最后,范长江新闻学院副院长高卫红老师对此次讲座进行了总结。她说向老师以十年为单位的坚守,体现了新闻工作者应该具备的三样非常宝贵的东西——新闻选题、采访技巧、理想目标。在选题时要结合时代与受众需求,在采访技巧上要注重人性关怀。其中她特别提到,作为一个记者要深入百姓,追求真相,弘扬大爱。
此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会后,同学们纷纷表示向老师的讲座坚定了自己作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追求。
“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群芳休歇的五月,十年后的今天,大地震留给我们无尽的哀思,但也给予了我们无限的希望。愿逝者安息,生者坚强!
(文/陈玉亭 图/孟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