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特写】于困难中前行,在突破中成长 ——新闻学专业实践周微纪录片创作者拍摄记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日期:2024-11-07   字体:【

“1号王婧,抽到的是微纪录片!”抽签仪式上主持人胡思雨大声宣布。这声音如同引爆了一颗炸弹,顿时,全场沸腾。这个在同学们心目中比较难的视频类型,就像一块沉甸甸的巨石,压在抽到它的同学心头,也让大家深刻感受到微纪录片带来的无形压力与挑战。抽签环节的气氛瞬间被推向了高潮。后排有同学小声嘀咕:“微纪录片是难度系数是最大的。”这些反应无不体现出微纪录片在同学们眼中是个棘手的挑战。


雷昭梅:冲破选题迷雾,邂逅传统文化


在选题阶段,雷昭梅就陷入了深深的挣扎。她表示,“很迷茫,找不到比较有意义的选题。”这茫然似浓重的迷雾,笼罩着她。浩瀚的网络世界,成为她寻找选题的战场,可一次次尝试换来的都是自我否定。

“我之前就对传统文化比较关注”,她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宛如暗夜里的星光指引她前行。在网上大量查阅近期的新闻事件、浏览公众号和小红书,以及考察周边人文地理后,她终于在内江市川剧团公众号上发现了希望之光。“我把选题目标锁定在了内江市川剧团。”那一刻,选题的枷锁终被打破,如释重负之感涌上心头。



雷昭梅查阅内江市川剧团的相关资料


李婷:波折拍摄路,点燃对纪录片的热爱


李婷早早定下了微纪录片的选题,将生活在资阳乡下的姑婆作为拍摄的主题对象,然而她的拍摄旅途却波折不断。

设备问题率先成了拦路虎。“学院的麦是夹在相机上的,我担心收音之类的问题又去找朋友借了领夹麦,相机最大的问题我一开始认为是续航时长问题……” 最终她带着两个相机、两个麦克风、一个三脚架和一个充电宝去往姑婆家。本以为准备周全,却不料富士相机录像模式“捣乱”,“录像模式我不太熟悉,拍摄时总感觉画面呈灰调”。

内容规划的缺失,也让她的拍摄如同在黑暗中盲目射击。“其实录制的时候我心里还没有拍摄内容的具体计划”。姑婆单调的日常,让她始料未及,拍摄一天后初剪的第一版视频非常枯燥乏味,“非常崩溃,一度想要换题材”,好在朋友的慰藉让她的情绪得到平复。“晚上十点多我开始重新计划,提前采访了姑婆具体要干些什么,又拍摄了一天,最后把两天的内容拼接起来”。在这一拼一接中,作品有了灵魂和看点。

尽管拍摄过程曲折坎坷,原计划被现实冲击得七零八落,甚至忙到无暇吃饭,但这次经历却点燃了她对纪录片的热爱之火。“第一次独自完成微纪录片,很有成就感。我以前觉得纪录片很无聊,这次经历反而让我爱上了纪录片”。



李婷在拍摄微纪录片《姑婆笨拙的爱》


王婧:剪辑挑战下的突破与成长


王婧在这次微纪录片剪辑中遭遇了不小的挑战。虽然拍摄前已经围绕“小鱼小鱼快快游”的主题策划好了大致框架,询问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想法、老师的期望等相关内容也较为顺利,废弃镜头不多。但面对大量素材的后期整理时,让她感觉颇为棘手。“我这一次的题材是留守儿童,想要在剪辑中体现出由浅入深的概念并非易事,孩子们和老师的话语都需要合理的分配”。

在剪辑上习惯跳脱风格的她,面对微纪录片朴实平缓的剪辑风格起初有些手足无措。于是她在小红书、B站上狠狠恶补了微纪录片剪辑的相关内容。从模仿开始,总结经验,她将新学到的技巧与自己的风格融合,添加了手绘元素、快闪画面等,在后期配乐上也下了不少功夫,为留守儿童的故事增添了独特魅力。


王婧为微纪录片的后期剪辑制作手绘


在本次新闻学专业实践周的微纪录片创作历程中,同学们宛如在崎岖道路上的行者,各自面临着独特的挑战,于困境中摸索前行,也在突破中收获成长与热爱。创作虽艰辛,但这是与生活的对话。新闻学专业的学子们将踏上更广阔的创作之路,创作出更多触动心灵的作品。     

                          文/黄蓉 肖怡 图/黄蓉 编辑/廖芳 审核/罗丹 责编/魏伟



Copyright (C) 范长江新闻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四川省内江市东桐路 电话:0832-2349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