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热爱发电——2023级新闻学子的创作之旅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日期:2024-11-15   字体:【

本次“范长江”杯短视频大赛共有五类短视频赛道,作为2023级的学妹,她们可以自愿、自由地选择赛道进行创作。从决定参赛之后,她们为比赛所做的准备都可以称得上是“为热爱发电”,但“发电”的过程,却并不是一帆风顺。

杨小敏:为自己的学院拍广告

2023级5班的杨小敏和她的队友经过深思熟虑,选择为范长江新闻学院拍一个广告,“我们的作品名称叫《相遇》,描述缘分将过着不同生活的同学们联系在一起,他们每天干着播音、写稿、采访等与新闻专业相关的工作,最后相聚在范长江新闻学院”。杨小敏和队友认为,这是一个足够新颖的题材,并且内容与自己的学院相关,应该能够做到得心应手。

然而,由于前期准备欠缺及团队内部沟通不畅等问题,当正式拍摄的号角吹响时,距离比赛的截止日期仅剩两日。从策划分镜头到最后成片我们花了一天加一个晚上如此紧迫的时间无疑大大降低了容错空间,使得广告拍摄的实际难度远远超出了杨小敏的最初预期。一条仅38秒的广告,其素材拍摄便耗费了整个下午,她们辗转于多个场景之间,搜寻着合适的道具,同时,众多镜头还要求保持高度一致的拍摄角度,这无疑给团队带来了相当大的挑战。面对紧迫的时间,杨小敏她的队友们在拍摄结束后立即投身于紧张的剪辑工作中。为了能让广告展现出更佳的视觉效果,她们不得不临时恶补更多元化的剪辑技巧,边学习边实践,直至深夜两点,这部广告才终于得以圆满完成。

小敏出镜作品《相遇》截图‍

虽然过程坎坷,但杨小敏和队友都认为她们在其中收获颇丰,“不仅是拍摄和剪辑技术有所进步,我们也意识到在参赛之前一定要早早地做准备,团队之间也要及时沟通,最好是当面沟通”。

王一涵:身临其境才能做出好的报道

“我们致力于通过我们的栏目,让更多的大学生能够掌握校园的最新资讯与动态。”秉持着这一宗旨,王一涵与队友谭洁芯自策划至最终成片,倾注了超过一个星期的心血。由于团队仅由她们二人构成,拍摄与出镜的任务自然而然地落在了她们的肩上,两人轮流出镜,默契配合。

    在这一个多星期的时间里,她们在学校里精心挑选并制作了三则新闻报道其中,最令王一涵印象深刻的是“中日韩书画研讨会”以及与之相关的书画作品展,由于涉及多个国家的文化交流,为了能够使报道更加全面,王一涵和队友在对研讨会进行了详细的了解后,她们还花了很多时间去书画作品展感受中日韩文化的交流碰撞。“我能感受到这些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它们来自不同的国家,其中的内涵与文化都使我感到深深的震撼”,参观完作品展,王一涵感慨道。

《内师新“视”界》作品截图

从前期策划到后期剪辑,王一涵和队友一直保持着高密度的交流,有问题就及时沟通和调整,两人对这种节目制作的流程都已烂熟于心,“我认为这应该能为我以后的工作打下一些基础。”对于自己付出大量心血的作品,王一涵心态也十分乐观,“能拿奖当然开心啦,不过就算拿不到奖,我们也不遗憾”。

林珑:勇于尝试才是比赛的真谛

“要勇于尝试,勇敢地迈出第一步!”解决完创作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后,2023级5班的林珑感叹道。

作为小组的摄影师和剪辑师,林珑一直全程参与《内师直通车》的创作,将学校新的改革与新闻时新性相结合,“新”字贯穿了她们的作品。但挖取“新”消息的采访环节,却令林珑和队友头疼不已,“我们采访人员涉及面较广,常常遇到拒绝接受采访的情况”,林珑解释道。为了确保信息的“新鲜度”,林珑与她的队友们灵活调整策略,“对于那些不太愿意在镜头前露面的教职工,我们采取了线上访谈和纯录音的采访方式”。

队友蒲儀正在采访摆渡车项目经理刘艳萍

虽然采访环节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但新的挑战却接踵而至:拍摄环境杂乱无序、录音效果嘈杂、剪辑技术尚显生疏等等。然而,这些难题并未让林珑心灰意冷,她与队友携手并进,在摸索与尝试中逐步推进创作进程。对她而言,这不仅是一场竞技性质的比赛,更是一次宝贵而意义非凡的学习与锻炼的机会。

在专业实践周的宝贵时光里,她们不仅直面了创作过程中的重重障碍,更在挑战中激发了自己的潜能。她们在挑战中不断磨砺自我,在创作中实现了质的飞跃,新闻专业的学子们,未来也会不断成长,用勇气和力量,照亮前行的道路。

/明原仪 肖怡 图/明原仪 编辑/廖芳 审核/罗丹 责编/魏伟








Copyright (C) 范长江新闻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四川省内江市东桐路 电话:0832-2349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