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2025四川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暨“转型与重塑:新闻传播教育生态创新发展”学术研讨会在成都理工大学隆重举行。会议由四川省新传教指委主办,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承办,来自全省十余所高校的新闻传播学界专家与业界代表齐聚一堂,围绕新闻传播教育的转型路径与生态重构展开深入探讨。我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陈丹教授应邀率队参会,并在主题报告环节作专题发言。

我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陈丹教授率队参会
开幕式由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一级编剧甄进主持。成都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胡兵教授在致辞中回顾了成都理工大学69年以来的办学历程,介绍了该校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艺传科创交叉融合”的特色化学科建设。教育部新传教指委委员、四川省新传教指委主任、成都体育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石磊教授在致辞中肯定了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的办学成效,希望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开展学术交流和经验分享,助力新闻传播学“双一流”学科建设。

四川省新传教指委主任、成都体育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石磊教授致辞
会议主题报告分为两个单元。第一单元由教育部新传教指委委员、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黄合水教授、第二、三届教育部新传教指委副主任委员、第一、二届全国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四川大学企鹅新媒体学院院长蒋晓丽教授、四川省新传教指委副主任委员、电子科技大学数字文化与传媒研究中心主任谢梅教授、四川省新传教指委秘书长、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蒋宁平教授作主题报告,四川传媒学院副校长、融合媒体学院院长、高级编辑冉光泽教授主持。黄合水教授在主题发言《新闻传播教育,何去何从?》中指出,我们所学的专业知识必将失去效能,改变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学生打发闲暇的兴趣和方法都变得逐渐迫切。蒋晓丽教授作线上主题发言《数智传播时代新闻传播教育变革的“道、法、术、器”》,借道家发生学角度,从“道、法、术、器”四个词探究新闻传播教育的变革维度和重构逻辑,并分享她对国际传播教育的思考。谢梅教授在《融通赋能:数字人文视阈下新闻传播教育的价值重塑与路径创新》的主题发言中,分别从时代维度、价值维度、变革维度、策略维度分享电子科技大学构建“数字人文+”新闻传播教育新生态的先进经验和教学成果。蒋宁平教授的主题发言《生成式人工智能与传媒教育模式的重塑》,不仅从理论层面探讨了AI对新闻传播教育的冲击和传播教育的系统重构问题,而且分享了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开发的“AI沪助”案例,阐明传媒教育可以借助智能传播赋能超大城市社会治理。

教育部新传教指委委员、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黄合水教授作主题报告
在主题报告第二单元,我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陈丹教授作题为《以新质生产力引领新闻传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题发言。陈院长在发言中强调,作为新闻传播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重要思想,核心在于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深刻内涵,明确新闻传播教育在新时代的使命与方向。她指出,面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时代要求,新闻传播教育应实现“三个转型”: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从课堂教学转向场景实践、从单一评价转向多元考核,构建更加适应社会需求的教育体系。她进一步强调,要持续强化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师资队伍建设,夯实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与人才基础,并积极推动新闻传播教育赋能区域社会发展,展现地方新闻学院在时代变革中的责任与作为。陈院长的报告紧扣时代主题,逻辑清晰、观点前瞻,在现场引起广泛关注与热烈反响。

我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陈丹教授作主题报告
《新闻界》总编辑、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传媒研究中心段吉平主任作主题报告《浅谈有组织的科研:基于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的视角》。乐山师范学院、西南民族大学、西昌学院、成都理工大学等高校的新传院长或专业负责人也分别作主题发言。

《新闻界》总编辑、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传媒研究中心段吉平主任作主题报告
在下午举行的分论坛中,与会代表围绕“技术赋能的教育转型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地方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特色化发展”“数智媒介时代新闻传播教育与学术研究”等议题展开充分研讨,交流各校在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的实践经验与学术成果。

2025四川省新传教指委第二次会议暨学术研讨会全体参会人员合影
本次会议为全省新闻传播教育工作者搭建了高质量的交流平台,也为新阶段学科建设与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我院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弘扬“范长江精神”,持续推进新闻传播教育的守正创新,为培养契合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全媒化人才贡献力量。
文/高军梅 图/刘悦沁、成都理工大学 初审/阮旭 复审/陈丹 终审/徐大军